鵝鑾鼻(Ngoluanpi),又名南岬(South Cape),位於台灣屏東縣恆春鎮,隔著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望。鵝鑾鼻建有台灣光力最強的燈塔,被稱為「東亞之光」。1982年成立鵝鑾鼻公園,以鵝鑾鼻燈塔為主體,規劃出鄰近五十公頃的風景區。
1 鵝鑾鼻 -簡介

鵝鑾鼻原來住著高山族的排灣人,鵝鑾乃排灣語的「帆船」之意。因為附近香蕉灣的海中有一石,高50米,周圍約40米,極似船帆,取名「帆船石」。又因這裡北接恆春丘陵,銜山環海,突出如鼻,故得名「鵝鑾鼻」。
清政府為避免外國人航海時在台灣南部觸礁引發事端,耗資20萬兩白銀建立鵝鑾鼻燈塔。
2 鵝鑾鼻 -自然環境

1982年成立鵝鑾鼻公園,以燈塔為主體,規劃出鄰近五十公頃的風景區。
3 鵝鑾鼻 -鵝鑾鼻燈塔

鵝鑾鼻燈塔,位於墾丁國家公園內,為著名歷史古迹,是台灣南部海域夜航船隻測定方位的重要座標點。目前在燈塔所在地設有鵝鑾鼻公園。一度被認為是台灣最南端的標誌,后被台灣最南點地標所取代。塔身全體白色圓形,內分四層,每層各有鐵梯15級,塔高18米,塔底周長110米。塔內燈光每隔10秒鐘自動閃亮一次,光力可達20海里,是遠東最大的海上燈塔。
鵝鑾鼻燈塔是清政府為避免外國人航海時在台灣南部觸礁引發事端,於1881年動工,1883年建成,建造費用總數為白銀20餘萬兩。
在甲午戰爭后,1895年清軍在離台前,恆春知縣歐陽萱奉令秘密焚毀南台灣鵝鑾鼻燈樓、石牆,以及石路碼頭。燈塔在9月13日摧毀。在1898年日治時代時燈塔整修完成,1904年燈塔架設電話線,是為恆春地區第一部電話。二次大戰時燈塔遭盟軍空襲受損。1962年重建后,塔高24.1米,塔頂換裝新式大型四等旋轉透鏡電燈,經過大型旋轉透鏡后,是目前台灣光力最強的燈塔,被稱為「東亞之光」。
4 鵝鑾鼻 -台灣漁船遭菲律賓軍艦射擊
2013年5月9日上午9點至10點之間,台灣「廣大興28號」漁船在屏東縣恆春鵝鑾鼻外海海域(鵝鑾鼻東南約180海里的台菲重疊海域)釣黑鮪魚時,突然遭到機關槍掃射,共計近40發子彈。遭射擊后,船隻失去動力。65歲的船員洪石成遭射殺死亡,船上設備全毀。
2013年5月10日,菲律賓「駐台代表」白熙禮表示,菲律賓對遭射殺的台灣船員洪石成家屬深深致歉及弔唁,歡迎雙方司法單位共同調查。
馬英九在5月13日親自下達72小時的最後通牒令:
「我們很希望這件事情能夠儘快落幕,因此要求菲律賓在72小時內對我們的要求作出回應,否則的話,我們不得不採取一些制裁的措施」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