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23

更新時間: 2013-08-27

概念
每種植物都有其生長的下限溫度。當溫度高於下限溫度時,它才能生長發育。這個對植物生長發育起有效作用的高出的溫度值,稱作有效積溫。植物在整個生育期內的有效溫度總和。
每一種植物都需要溫度達到一定值時才能夠開始發育和生長,這個溫度在生態學中稱為發育閾溫度或生態學零度,但僅僅溫度達到所需還不足以完成發育和生長,因為還需要一定的時間,即需要一定的總熱量,稱為總積溫或者有效積溫。這就是有效積溫法則,它的表達式為:
K = N(T - C)
K:植物完成某階段發育所需要的總熱量,用「日度」表示
N:發育歷期,即完成某階段發育所需要的天數
T:發育期間的平均溫度
C:該植物的發育閾溫度
作物生長發育需要一定的溫度(熱量)條件。在作物生長發育所需要的其他條件均得到滿足時,在一定溫度範圍內,氣溫和發育速度成正相關,並且要積累到一定的溫度總和,才能完成其發育期,這個溫度的累積數稱為積溫。
積溫的種類
積溫有兩種,即活動積溫和有效積溫。每種作物都有一個生長發育的下限溫度(或稱生物學起點溫度),這個下限溫度一般用日平均氣溫表示。低於下限溫度時,作物便停止生長發育,但不一定死亡。高於下限溫度時,作物才能生長發育。我們把高於生物學下限溫度的日平均氣溫值叫做活動溫度,而把作物某個生育期或全部生育期內活動溫度的總和,稱為該作物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的活動積溫。
活動溫度與生物學下限溫度之差,叫做有效溫度,也就是說,這個溫度對作物的生育才是有效的。作物某個生育期或全部生育期內有效溫度的總和,就叫做該作物這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的有效積溫。
活動積溫和有效積溫不同點
活動積溫和有效積溫不同之點,在於活動積溫包含了低於生物學下限溫度的那部分無效積溫;溫度愈低,無效積溫所佔的比例就越大。有效積溫較為穩定,能更確切地反映作物對熱量的要求。所以在制訂作物物候期預報時,應用有效積溫較好。但應用於某地區熱量鑒定,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和農業氣候區劃時,則以用活動積溫較為方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