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古代屬於契約性質的文書,包括田契、絕賣契、活賣契、租約、典約、過繼書、收養書、買賣童僕契約以及分家析產的分關書等。這些文書對當事人有約束力,並且有法律上的效力,為官方所採信。如有訴訟爭議,都以這些書契舉證。
契券 -契券
契券 -正文
中國古代屬於契約性質的文書,包括田契、絕賣契、活賣契、租約、典約、過繼書、收養書、買賣童僕契約以及分家析產的分關書等。這些文書對當事人有約束力,並且有法律上的效力,為官方所採信。如有訴訟爭議,都以這些書契舉證。名稱的沿革 古代買賣行為一般要訂立契券。《周禮·天官·小宰》載,小宰的職掌,有「聽稱責(債)以傅別」,「聽取予以書契」,「聽賣買以質劑」。所謂「傅別」、「書契」、「質劑」,都是契券。傅指「傅著約束於文書」,別指一別為兩,雙方當事人各執其一。關於買賣的契券質劑,據鄭玄解釋,質是一種長券,用於人口、牛馬一類大買賣;劑是一種短券,用於兵器、珍寶一類小買賣,兩者都是由官府設置的質人替買賣雙方制發。秦、漢時不用質劑名稱,一般稱券、券書或書契。東晉時買賣奴婢、馬牛、田宅須立文券。唐以後稱券、書、契約、契券或文契。《唐律疏議·雜律》「買賣奴婢馬牛立券」條規定,買奴婢、馬、牛、駝、騾、驢等,依令應立市券,買賣成交后如果不至官司立券,過三天就笞買主三十,笞賣主二十。如果買賣標的物奴婢、馬、牛、駝、騾、驢等原來有病,買賣成交當時買主不知,立券之後才發現的,三日以內可以撤銷買賣契約,稱之為「聽悔」。
形式 契券的形式,西周由質人制發質劑,唐代由市司出券,後來商品經濟不斷發展,逐漸過渡到由賣方書立契券。法律文書多由知書識字的人代寫,當事人在自己姓名下畫押,一般多畫「十」字或捺指印,還規定有必要的人須到場簽名、畫押。例如田宅買賣,依古代習慣,親屬、鄰居有先買權,只有親屬、鄰居不買時才能賣給他人。因此,田宅買賣,親屬、鄰居必須到場籤押,或在賣契上寫明邀同親屬某、鄰居某到場。田宅買賣有絕賣、貼賣(活賣)、出典后找價絕賣,在賣契上也必須寫明。分家文書必須有房族尊長及父母身輩上的至親如舅父、姑父等到場畫押。一般契券要有中人籤押。在漢代至南北朝稱中人為「時傍人」、「傍人」或「時人」,唐以後稱「保人」或「中人」,清代稱「中人」。


契券 -配圖

契券 -相關連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