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廚師之旅》充滿了作者獨特的妙語和幽默,是一部令人受不釋手、久久不能忘懷的作品。
安東尼·伯爾頓,職業廚師,首部非小說類作品《廚師機密》風靡全球。他週遊世界,遍嘗世上美味,但他所進行的卻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美食之旅……
伯爾頓受《現代啟示錄》的啟發,先到西貢,生吃了海鮮淋漓、尚在博動的眼鏡蛇的心臟;接著到「黑暗心臟」柬埔寨,深入地雷密布的紅色高棉地區;他與俄國黑幫同卓共座、分享美餐;他參加巴斯克全男美食烹飪協會在北葡萄牙舉行的中世紀宰豬儀式;他還在撒哈拉沙漠北部與萊里薩尼部落土人同嘗烤全羊;他甚至到勞德里法式飯店「朝聖」,最後又回到他孩提時第一次吃牡蠣的小漁村尋根。
在整個旅遊過程中,無論在顧客可以駕駛著三輪摩托車穿越餐廳的越南小飯店裡,還是與副廚一起在墨西哥小鄉村享受豐盛晚宴,伯爾頓一再發現美食所具有的神奇魔力。
安東尼・伯爾頓,紐約brasserie Les Halles餐廳的執行廚師長,從事廚師職業28年,首部非小說類作品《廚室機密》風靡全球。安東尼尚著有小說《如鯁在喉》和《逝去的竹子》。

是在旅遊衛視里看到他的節目,一直讓我感興趣的節目,不拘泥於常態的節目。後來在書店發現他的書,愛不釋手,寫得生動有趣。深入柬埔寨、越南西貢、日本還有歐洲很多國家,與其說安東尼尋找的是人類最完美的飲食,不如說他在發現內心的滿足,搜索憤怒的出口,找到通向安寧的道路,捕捉與過去有關卻又新奇有趣的影像。
我所抱有好奇的並不是豬肉的口感,並不是魚類的腥味,而是當這一切被呈現在一個人面前時,他所表現出的驚訝、不解、狂熱或者悲傷。 我很喜歡他大膽甚至時常拙劣的取詞用句,它們是這本書變得更加熱情,更加引人入勝。
「形而下」的飲食,說白了不過是「吃飽肚子」,可在學人名家的筆下,各種美食除了養眼、暖胃、怡情、感懷、「色相誘人」外,還上升到「形而上」的文化之境。
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們的生活越來越精緻。吃不再僅僅限於吃,還是文化,人們要研究吃背後的文化。
安東尼·伯爾頓是紐約Le s Ha lle s餐廳的執行廚師長,《廚室機密——烹飪深處的探險》是安東尼·伯爾頓的首部非小說類作品,甫一推出,便風靡全球,安東尼也因此書一炮而紅。
繼《廚室機密》之後,志滿意得的安東尼又推出了《廚師之旅——尋覓世上最完美的飲食》。為了尋覓世上最完美的飲食,作者遍訪亞洲、歐洲、美洲的多個國家,包括法國、越南、日本、柬埔寨、英國、墨西哥、美國、蘇格蘭、葡萄牙、摩洛哥等,身後跟著一隊扛著攝像機的美國電視台的記者們,浩浩蕩蕩,穿梭在世界各地的美食奇景之間。其中由飲食而起的文化、歷史、風土人情等的差異仿如炫人眼目又令人迷醉的餚膳,新奇、刺激,在一個自以為是、其實不乏單純的美國人眼裡,萬花筒般地折射出豐厚的人文魅力。書中對各種美食的烹制和成品的描繪細緻入微,繪聲繪色,令人垂涎欲滴。對飲食背後的文化,作者也以一種開放、平和的心態去感悟和剖析,使得該書在炫人眼目、大快朵頤的飲食之後,有著深層的思考。
《廚室機密》和《廚師之旅》在當今眾多的書中別具特色,廚師業的語言、行話和幽默給人們帶來了一種令人驚異的快樂。自始至終無處不在的激情,由激情而引起的感官刺激(包括對烹制美食過程的描繪、餐具的使用、品嘗的體驗)藉助於作者的筆觸,使美食的色香味葡萄酒般地流入讀者的體內,令人迷醉。同時,一個愛探險的美國廚師以他理解食物的方式和習慣,來理解面前各種奇異的風土文化,極具誘惑力地擺放在你面前,色彩斑斕,風情萬種,勾起你效仿和幻想的衝動。這兩本書似酒般濃烈,同時又有茶般的清冽,處處反映出飲食是激情,飲食是文化,飲食是生活方式,飲食是人生觀。